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UBike:南港軟體園區站 ->內湖基隆河腳踏車步道

從Google Map上看不出來要怎麼從南湖大橋下接到基隆河腳踏車專用道,實際上走訪了一次,才發現多繞了一些路才繞道腳踏車專用道。不過真的很難說明,靠下次再走一次記錄軌跡在說明。

南港軟體園區站 ->內湖基隆河腳踏車步道 (點圖可以放大)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台北市生育健康篩檢補助

台北市的祝你好孕服務中提供生育健康篩檢補助,分成三階段的補助。
第一階段是婚後孕前健康檢查
第二階段是初期孕婦唐氏症篩檢
第三階段是中期孕婦唐氏症篩檢


除了可以到台北市特約醫療機去做上述這些檢查外,也可以自行選取醫療機構,再來申請補助。如果選擇特約醫療機構只要自行負擔掛號費和診察費,此外還需準備身分證正本和影本給醫院。


特約醫療機構名單 2014/01/29

常見問題 Q & A 
2014/02/19


婚後孕前健康檢查,女性有八項檢查項目,而男性有五項檢查項目,其中比較特別的是男性精液分析檢查需要禁慾三天,去檢查前最好事先打電話問醫院關於精液分析檢查可以收件的時間及採集到精液之後多久內要送回醫院。雖然有血液的常規檢查,但是不需要空腹抽血。

男性:尿液檢查、血液常規、梅毒篩檢、愛滋病篩檢、精液分析檢查等5項。
                                                                                            男性請禁慾3

女性:尿液檢查、血液常規、梅毒篩檢、愛滋病篩檢、德國麻疹抗體、水痘抗體、甲狀腺刺激素、紅班性狼瘡等8









參考資料:http://www.health.gov.tw/Default.aspx?tabid=626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廉價航空整合比價網站 Fun Time




參考:http://difeny.pixnet.net/blog/post/40755505

Microsoft Office Mobile

Microsoft Office Mobile 已提供家庭用戶免費下載!除了可檢視文件,也可在行動裝置上輕鬆編輯、共用 WordExcel  PowerPoint 檔。

1. 
微軟 Office for iPhoneAndroid 家用版免費下載,在手機、平板電腦輕鬆檢視、編輯 Office 文件
http://www.freegroup.org/2014/03/office-for-ios-android-free/

2. OneNote 
數位筆記本推出 Mac 版,開放 WindowsiOSAndroid 等平台免費下載
http://www.freegroup.org/2014/03/onenote-for-mac/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轉錄> 閱讀,在預知過往未曾經歷的事物與知識

作者: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

  透過學習自我提升,是每個高自我期許者都積極想做的事。有的人積極的學、努力的做,但卻用錯方法以致效果不彰,做了等於白做。

  閱讀,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

  文字化的論述與解說,能最完整、最透徹的表達事物的意涵。同時對閱讀的人而言,可依個人理解程度控制閱讀速度,並且可隨時跳回前面段落來回比對、強化理解。所以,真正有深入鑽研知識經驗的人都知道,「閱讀文字」優於「語音聽講」,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也是知識能「內化」的關鍵。

  對於陌生、或未曾經歷過的事物,才更要特意閱讀、用心閱讀。我們閱讀自己不懂的內容,就是希望增長知識,而且越是不懂就越要多花時間、用力思考;當你一再推敲、不斷思考、直到真正搞懂,新的知識才會真正「寫入」到腦細胞,擴大或重整你的大腦知識庫(知識範疇),這就是閱讀的目的。

  所以,閱讀是為了「預知」預知你過往生活工作中從未經歷過的事物與知識

  所謂「第一等人」,就是運用閱讀這種低代價的方式,獲取過去未曾有過的經驗與知識;有朝一日碰觸類似事物時,他便因為有所準備而能應對自如,省掉試誤(Try error)會產生的高代價

  但是,大部份人看到不懂或未曾經歷過的事物,習慣性略過不予理會;即便有讀也只是「略覽」,只是把它「瀏覽式的讀過」就交差了事,所以閱讀的成效很差。因為只讀到皮毛的表面字意,無法深入掌握真諦以致一知半解,等到要用時就把馮京當馬涼,張飛打岳飛,越搞越糊塗。假若不改變習慣,那永遠是白讀、無效,永遠是個腦筋不清楚的人。

  改變你的閱讀習慣吧!否則你就是「第三等人」,一再付出無效的閱讀時間,也學不會如何有效的閱讀。(Y130805)

  (本文取材自「聯強觀念短語」,為聯強國際集團內部管理課程主題)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轉錄> MLB3A 路易威爾蝙蝠隊 VS 光芒隊3A德罕公牛隊 (2014/5/20) 王建民先發影片





From :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520/359041.htm

【東森新聞╱記者陳浚錡╱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德罕報導】2014.05.20

紅人隊(Cincinnati Reds)台灣右投王建民於台灣時間今天(20日)再度登場,代表3A路易維爾蝙蝠隊(Louisville Bats Baseball Club),面對光芒隊3A德罕公牛隊(Durham Bulls Baseball Club),主投7又1/3局只失2分,只是下場時雙方仍2:2平手,無關勝負作收,最後球隊在延長賽第十局以4:3獲勝。值得注意的是,王建民最近五次先發,有四次投滿七局! 

打線在首局就幫王建民打回2分,而他前三局也都沒有失分,四局下出小狀況,被擊出2支安打失1分,六局下再被擊出2支安打失1分,兩隊形成2:2平手。投完七局建仔已用92球,八局下仍然登板投球,解決一個人次,投出2次保送之後被換下場,牛棚接手後守成,沒有掉分。

總計王建民此役投7又1/3局共用104球,其中有62球好球,被擊出9支安打失2分,都是自責分,三振與保送各有3次,最後無關比賽勝負,防禦率從賽前的4.79下降至4.47。

前四次先發最多只到五局,王建民近五次登板有四次投滿七局!除了台灣時間9日之役,投了5又2/3局掉7分之外,這四場球賽自責分都壓在3分以內,逐漸脫離開季不穩的狀況,更有利他重返大聯盟!

現在對王建民有利的不止內在因素,日前紅人隊決定將左投法蘭西斯(Jeff Francis)指定轉讓(DFA),並於19日被運動家隊(Oakland Athletics)撿走,正式離開紅人隊,使得王建民在回大聯盟的路上少了一位競爭對手,發展空間增加不少!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轉錄> 想提升工作生產力,就別再做這七件事

From : http://www.inside.com.tw/2014/05/06/7-things-you-need-to-stop-doing-to-be-more-productive

試想一位小公司老闆每日孜孜不倦地工作,為何不能從為數眾多的競爭者脫穎而出?
一位創業家可以不眠不休一天工作 24 小時,整整一週不休假。然而,時間有限,且競爭者卻永遠可以投入更多錢與心力,讓競爭更劇烈。那麼,為什麼某些小型新創公司可以完成許多大型企業無法完成的事情呢?
  • Instagram──只有 13 名員工卻被 Facebook 用幾十億買下的公司。
  • Snapchat──只有 30 名員工卻拒絕科技巨人 Facebook、Google 的併購交易。
它們的成功部分來自於幸運──其餘則是因為效率
成功的關鍵不是努力工作,而是用聰明的方式工作。
有效率並不是指良好的時間管理,而是──管理您的精力。人們都需要學習如何花費最少的精力能夠得到最大效益。
要提升生產力,下面這些事情絕對要避免:

一、停止加班,提升效率!

1926年,福特汽車工業亨利福特(Henry Ford)執行了一項實驗發現有趣的結果:當把一日的工時從 10 小時降到 8 小時,從一週工作 6 天減少至一週 5 天,人們的生產力將會提高(註一)。
當您工作得越多,不論是短期或長期而言,您的效率、生產力都會降低。 1980 年由 The Business Roundtable 的一篇研究 〈Scheduled Overtime Effect on Construction Projects〉指出(註二):
當每週工作時間超過 60 小時,並持續超過兩個月,生產力下降的累積效應將使完工日期推遲,而人數相同但每週只工作 40 小時的團隊執行同樣工作,甚至還會更早完工。
在 AlterNet 的一篇文章中,Sara Robinson 回顧美軍執行的一項研究,這項發現「每晚都減少 1 小時睡眠,持續一週,將導致認知功能退化,等同於喝酒使血液酒精濃度升高至 0.10 。
當個人過於勞累,使其以比平常還要負面的角度看事情,導致普遍地心情低落。比心情更重要的是,其思維往往伴隨著減少「主動思考與行動」──包括控制衝動、自我感覺良好、同情他人與情緒智力──的意願(註三)。
維持高程度的生產力,避免讓自己過度工作並睡眠充足很重要。下次您思想為何工作缺乏生產力,原因很簡單,您有可能缺乏睡眠。

二、不要太常說「yes」

根據 80/20 法則(Pareto Principle),20% 的努力創造 80% 的成果,20% 的成果消耗 80% 的時間。不是努力工作,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創造 80% 的結果並放棄其餘的。我們應該把更多時間放在最重要的任務。我們應該停止對低效能與無效能的任務說:「好的,我來做」 。
「成功的人」與「非常成功的人」之間的差異在於,非常成功的人對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說不。
— Warren Buffet
激發一個問題:什麼事情要說 yes,什麼事情說 no?如果您不能想出某些值得花時間的地方,就考慮作個小測試找出答案:追蹤您作的所有事情,可能的話持續優化處理的過程。
通常人們說「yes」的頻率比實際上應該的次數還要多,因為說「yes」比說「no」要簡單太多,沒有想要當壞人。
2012 研究發表在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研究者將 120 個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被訓練為說「我不能(I can't)」,然而其他被訓練為「我不要(I don't)」。結果很有趣:
對自己說「我不能吃 X」的學生,61% 都會選擇吃巧克力糖,同時,對自己說「我不要吃 X」的學生,只有 36 % 會選擇吃巧克力糖。光是簡單的詞彙替換,就能顯著增加人們選擇更健康食品的機率。(延伸閱讀:拒當 YES MAN,說「不」讓生活更美好。)

三、停止什麼都事必躬親,讓其他人幫忙

在我職涯的某個點,我管理一個非常大的社群,而我無法處理得很好。我試圖每一件事情都自己來。我疲倦不堪,但社群最終接管我的職責並自行治理。因此我也學習到社群的力量,以及為什麼品牌需要使用者創造的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消費者知道他們想要什麼,以及他們想要如何讓它更好,更甚於任何行銷人員。根據 Octoly,一支使用者自製影片的觀看次數要比品牌自製影片多上十倍。當尋找關於一個特定品牌的資訊
,超過半數(51 %)的美國人相信使用者自製內容大過於品牌官網(16%)與媒體報導(14 %),對行銷人員來說,尋求社群的幫忙至關重要。

除此之外, 當您需要時,很重要地是願意求助,讓其他人來幫您。因為這樣可以讓您有更多時間將焦點放在更重要的任務上。
大多數的時候,即使您的朋友不能幫助您提升生產力。光是陪在您身邊就足夠,研究證實:分心的人在其他人也在場的情況,儘管那些人沒有協助或指導,也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事項。

四、停止完美主義

Dalhousie University 心理學教授 Simon Sherry 博士 Simon Sherry 執行一項完美主義與生產力的研究,她指出:我們發現完美主義是絆倒教授的研究生產力的大石頭。完美主義傾向越高的教授就越沒有效率。
當一位完美主義者有以下問題:
  • 他們在一項花費的時間比任務要求所花費的時間還多。
  • 他們會拖延並等到最佳的時刻。在企業中,如果這是最完美的時刻,就代表已經太遲了。
  • 他們過度聚焦在細節,反而忽略整體。

五、停止作重複的事情,並使它自動化

根據一項 Tethy Solutions 的研究,一個 5 人團隊分別花 3%、20%、25%、30% 與 70% 的時間處理相同的事情,導入工作自動化軟體兩個月後,分別將處理重複事情的時間降至 3%、10%、15%、15% 與 10%。
人們時常忘記時間就是金錢,因此經常土法煉鋼地處理事情,因為這樣比較容易,且不需要花費心力研究。假設您辦了一個 Instagram 活動,號召網友上傳的照片總數只有 30 張,您可以手動一張一張處理。但如果總共有從 5 個不同平台上傳的 30000 張照片與影片時,您就需要一個好的數位管理系統了(例如Filemobile)。
給行銷人員的小撇步:到 GitHub 或 Google app script library, 通常會發現免費且可馬上使用的開源程式碼,讓您找到省去手動處理重覆工作的軟體/程式。

六、停止猜測,並開始用數據支撐決策

如果您可以在搜尋引擎上優化網站,那麼您也可以優化您的人生,讓它成長並發揮最大的潛能。
不同領域的研究其實都可供參考,舉例來說,賓州州立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Robert Matchock 所執行的研究發現,大部分的人們最容易分心的時間是從中午到下午四點。此數據便提供您作工作相關決策的考量。假使您無法從現有研究找到答案,那麼您也可以自行執行簡單的測試。
舉例來說,Filemobile 就制定了許多測試,試圖找出如何優化 Twitter 的圖片呈現
不斷詢問您自己:要如何測量並優化所有事情呢?

七、停止工作,並擁有無所事事的時間

大部分的人都沒有了解到,當我們專注在某件事上,基本上就像是把自己鎖在一個箱子裡。很重要的是要每隔一段時間離開工作現場,享受獨處的時光。獨處時光對大腦與靈魂都有益處(註四):
一項哈佛研究指出,當人們相信他們是單獨經驗某項事情時,腦海的記憶會更持久且更精確。另外一個研究也指出體驗相當程度的孤獨會讓一個人更能夠同理他人......相當程度的孤獨可以幫助青少年改善心情與獲得好成績。
我們不會因為熬夜而更有效率。就像是生命中的每件事情,需要耗費心力。如果您什麼都不做只是坐著等,不會有什麼改變,所以我們要更了解自己的限制與潛能,並將精力作有效的配置,過一個更成功、更快樂的人生。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手機發票二維條碼申請

手機條碼流程說明


如何申請手機條碼

手機條碼申請前往下列網頁
https://www.einvoice.nat.gov.tw/APMEMBERVAN/GeneralCarrier/generalCarrier!apply?CSRT=950772956056491589


1.進入上述網站後,輸入手機號碼Email信箱

2.前往設定的Email信箱點選開通財政部電子發票整合服務平台[手機條碼]-電子信箱驗證信函"。

3.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轉錄> 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一):迎接工匠與行腳商人的時代

From : 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一):迎接工匠與行腳商人的時代

上一篇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一):困境背後的原因 】我們聊到20-40歲這兩個世代人的幸與不幸:所謂的幸運,是在前人的努力經營之下,台灣從一個貧窮的戰後殖民地逐漸走向繁榮的民主社會,我們可能是台灣(甚至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出生就豐衣足食的第一個世代,我們不需要冒著生命或是傾家蕩產的風險來求取溫飽至於不幸,也是來自同一個原因,成熟的經濟市場、完善的基礎建設、先進的教育制度都已經建立好擺在那裏,我們很自然地踏上前輩們鋪好的軌道循序前進。曾為生存吃過苦頭的父母們也孜孜念念要我們走這條平順安穩的路:努力用功考取學校、進大公司。這一切原本沒啥不對,只不過我們的世界變化實在太快,當我們離人生盡頭還很遠的時候,這條「黃金軌道」卻已開始腐朽變形我們突然驚覺就算唸到博士也可能找不到工作,大學畢業薪水連房租都不不起更別說買房,連公務員的福利也日益縮水我們這一代的人開始陷入困境。
那麼身為六七年級的我們,該抱持甚麼樣的對策來突破困境?這個問題纏繞我多年,現在的我非常相信【工匠】與【行腳商人】這兩種舊時代的職業特質,將會是我們面對新時代的一線契機
在我們這個時代這兩種職業實在稱不上主流,其中行腳商人說不定已經不存在了,上次大家看過這兩個詞我猜是在RPG遊戲裡吧?這怎麼會成為未來的契機呢?
其實「工匠」在工業革命之前是非常重要的職業,那時沒有機械和生產線,世上幾乎所有的人造物品都是由工匠製作出來的一位工匠有能力從原料到成品完整地製作出一件產品,甚至自己銷售,以滿足顧客的需要好比陶匠就有能力從揉土、塑形、上釉、燒製最後製成一件陶器,並直接賣到市場菜鳥學徒們必須確實掌握所有製作環節才有辦法成為合格的工匠,因此工匠的養成往往以「師徒制」的方式來進行,徒弟跟著師傅從做中學(甚至從雜役開始)並逐漸累積經驗,雖然培訓期很長而且要學的東西很繁雜,但只要學成出師便能獨當一面,可以靠一己之力製作產品滿足客人的需求
至於「行腳商人」則是流行於舊時代的流動貿易商,在中國通常被叫做「挑貨郎」他們背著布包或是擔著扁擔在城鎮間巡迴,把城市裡一些新奇玩意兒帶到鄉間販賣,或是把鄉間的手工藝品賣給都市裡的居民他們的貨物種類既多且雜沒有一定,基本上是客人喜歡甚麼他們就去進貨,或是接到委託才代為採買不管是中國或是歐洲,鄰里間只要有行腳商人到來總會引來小姐太太們一陣騷動,因為行腳商人不但帶來新奇的物品,更為她們帶來一個不同世界的體驗行腳商人和工匠不同,他們自己並不製作商品,但他們了解特定族群的需要,專為他們蒐羅想要的東西,這就是價值
如果你跟我一樣也屬於六七年級,相信你的父母絕對不會鼓勵你去當工匠或是挑貨郎挑貨妹什麼的,他們對你的期待應該是「用功讀書進好學校、進大公司」這一類。不管你後來是否能如他們的願,我相信多數人還是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正道」。事實上,爸爸媽媽們不知道的是,所謂「用功讀書進好學校、進大公司」在人類的歷史上並不是一直都那麼「理所當然」,這其實是一條精心設計的「專業人力的生產線」,目的是製造出滿足工業化生產所需,便於分工的勞力(是的,你我就是這樣被培育的)
大家不妨想像一下,在沒有機械與廠房的時代,所有產品要靠工匠一個個打造出來,這樣的方式效率一定不佳,難以大量生產,成本自然也高後來工業革命鳴槍起跑,首先是用機械取代人力,緊接著就是專業分工的生產方式。一條工廠產線裡,有人專司設計、有人掌管製造有人負責記帳、有人專職銷售,每個人重複執行單一任務,才能滿足大量生產的需求,也就是為了這樣的效率,我們的教育系統把「甚麼都要學,學完要很久」的傳統「師徒制」給捨棄掉,逐漸變成我們今天學校裡的各種專業分科:唸機械的負責設計學工管的搞製程、唸會計的去記帳學商的去做銷售。於是,我們每個人都被塑造成生產線裡的一顆螺絲釘,至於書念不好的,則根本沒資格進入這個大型組織中,他們只能從事一些周邊的產業,例如廚師例如水電工(這些人現在反成了高收入的一群)。
後來發生的故事我們就很清楚了,這些因應分工所培養的專業人員,在工業化的初期因為供不應求所以奇貨可居(二三四年級的時代),但到了今天卻每下愈況(正好是六七年級初出社會)原因非常多,像是自動化設備和電腦的發明取代了部分人類的智能;教育的普及培養出更多第三世界低薪資的專業人員;還有生產方法和知識技術的累積等等簡單地說,人類文明已經走到工業時代的末期,一隻腳已經踏入全新的網路時代,但我們的教育制度,還有一般人對於生涯規劃的看法,仍舊停留在那條陳舊斑駁的工廠產線上
如果消費者要的只是規格固定、成本低廉的商品,那麼專業化的人力確實有助於大量生產但我們都知道現在時代變了,大家胃口都養大了,產品要有特色、要夠新奇,才會讓我們掏錢購買以前的企業只要把產品品質做好,成本降低就可以了,但現在的企業整天在苦惱客戶明天想要甚麼。就像Joe在【為什麼我不買宏達電 】一文中提出的觀察,很多明星企業會因為一個成功的產品而爆紅,但也常常因為一個失敗的產品就此一蹶不振我們就像大海裡的一種小魚叫印魚,頭上有個特化的吸盤,專門吸附在大型魚類身上來生存,當有一天海洋環境改變,大魚無法生存時,我們立刻面臨的無所適從的危機
但反觀「工匠」和「行腳商人」對大型組織的依賴性低,他們都是有能力獨立生存的物種工匠雖然在大批生產上不如工廠,但他們能靠自己提供完整的產品或服務,要客製化、要創造新產品都比大組織快速我有位好友從17歲開始便投入烹飪領域專攻港式料理,20年來他沒拿到任何顯赫的學歷,但他對大飯店餐飲尤其是中餐部分有全面性的了解,37歲不到的他已經是五星級飯店的行政主廚他當然也和大型組織(也就是飯店)共存,但那是一種對等的合作,而非一般上班族上對下的雇傭飯店老闆知道只要把廚房員工和鑰匙給他,中餐廳這塊業務就算搞定了。大家熟悉的阿基師也是,他雖然也在飯店旗下工作,但他有自己的品牌,能在幫大組織撐起一小片天,甚至自己有獨立的天空,這就是「工匠」的力量
再來談談「挑貨郎」吧!工業革命之後「行腳商人」的行業也因為鐵路發達與大型商店的興起而式微不過到了客戶越來越難搞的今天,「掌握特定消費族群,提供專屬商品服務」這樣的行腳商人特質又重新站上檯面。兩位七年級生用五萬元創立的「東京著衣」就是個「行腳商人」發光發熱的例子,他們的「扁擔」裡有著針對18-28女生所挑選的服飾,價格也在這個年齡層可以接受的範圍,他們不光是銷售,某種程度也是時尚資訊的傳遞者,幾年下來這兩位現代挑貨郎已經達成了每年10億的營業額,這就是行腳商人的力量!
曾經被淘汰的職業,又重新站上市場主流,除了因為市場變化劇烈之外,還有一個重大原因就是網際網路以及物流的發達
假設你是個17世紀的木匠,你做的家具不管再精良,你能銷售的對象最多也是鄰近城鎮裡的消費者,知名度和經濟利益都受到地域的限制但有了網路之後,就算你的工作室在深山裡面,你還是可以銷貨到全世界,之前台灣的巫毒娃娃就是個例子。在過去,地域和交通同樣限制了行腳商人的發展,但現在有了網路加上物流這些技術問題都不再是問題,只要能抓住客戶的心,其他都好辦!
我既非未來學者,也不是產業分析專家,只是這幾年從身邊的人觀察發現,在這多變的時代真正「混得好」幾乎都具備了工匠或行腳商人的特質,反倒很少是大機構裏的螺絲釘所謂工匠並不是很會DIY做東西的人,而是對某個領域有完整的技能與知識,能幫獨立幫客戶解決問題的人;而所謂的行腳商人也未必真的是賣貨的,而是針對特定族群的需求掌握透徹並有效滿足的技能
身為六七年級的你,如果你已經準備走出大型組織的庇蔭,決定自已出來闖一闖,那我恭喜你,你距離「獨立」與「自由」又邁進了一步但對於仍在組織中打拼的人,也不用匆匆忙忙去學人家創業。開公司當老闆並不是創業的重點,真正的創業精神在於有能力獨立提供服務(工匠),以及掌握特定族群的需求(行腳商人),就算你現在只是顆螺絲釘(被公司雇用),只要在每個上班的日子裡,計畫性的累積經驗,很快地你也會成為大型組織的「合作夥伴」,我認為這是六七年級脫出困境的最佳策略

<轉錄> 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談困境背後的原因

From : 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談困境背後的原因

自從我和Joe開始寫部落格後,我們發現有一類的文章呈現出很有趣的行為,那就是「生涯抉擇」類的文章它們剛開始貼出來時未必像好人卡系列 或是50歲前別急著買房這類文章一下子受到很多網友的注意,但總是細火慢燉,一直都有讀友在閱讀,像是我2010年寫的【找出生涯規劃的關鍵字 】,2012年寫的【三個圈圈畫出你的領域 】以及【靠興趣吃飯有可能嗎 】這幾篇,直到今天每一兩個星期就會收到讀者相關的來信大家在信中詳述了自己的現況,有的還細心附上了簡歷,希望和我討論未來的職場抉擇
企業顧問當久了,對於「給別人建議」這件事我確實有點龜毛,尤其是生涯相關的建議因為我沒有機會對來信的朋友做深入的了解,而且世界上有那麼多種產業和專業,我的知識極其有限,因此頂多給個大方向和思考切入點,不會給出特定的建議此外,我認為每個人都該走出一條專屬自己的獨特道路,太明確的建議反而限制了想像,藉此也剛好跟想問我們職涯問題的朋友做個說明
我注意到多數詢問職涯與性向問題的,都是20多或30初的年輕朋友,也就是所謂的六七年級生(其中七年級生尤甚),我自己是六年級前段班的,多少能體會我們這一代人在台灣發展所面臨的惶恐與困境,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大陸媒體人羅振宇曾經舉過一個很寫實的例子來描述我們這一代人的尷尬處境(七年級相當於大陸的80後)在機場入境安檢時旅客大排長龍,有時海關會開啟一道新的通關閘口,這時候我們會看到一個現象:首先,排在隊伍末端的人發現了這個新機會,會毫不猶豫立刻趨前,跑到新隊伍的頭兒;至於原來就在隊伍前端的人,對於這新機會頂多瞄一眼,不太可能放棄既有的好位子;然而這其中最尷尬兩難的,就是原本在隊伍中間的人,對於這個新的機會他們會猶豫躊躇,就是這麼幾秒鐘的猶豫,瞬間新隊伍已經排滿了人,這些中間者現在無論去排新隊伍或是留在原隊伍,他們都成為最尾端的一群,悶啊~這就是當下部分六年級和多數七年級生的心聲,更慘的是,在台灣,有些排在隊伍前端的人還會回頭說聲:哼,爛草莓!
你不覺得這個比喻很棒嗎?就拿我自己來說,剛說過我是六年級前段班的,1990我正在唸高中,印象中那時台股指數破萬點,電視新聞報導有證券公司的清潔工竟拿了10多個月的年終獎金1992我考進成大土木系,當時到處都在建設,工程產業嚴重缺人,據說有學長還沒畢業就去現場當監工,一個月3萬5起跳當時是個黃金時代,也就是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我們充滿著理想進入了學校(可惜不是進社會),面對未來我們充滿著信心
大學畢業之後,和許多同學一樣,我繼續念了研究所,並於1998年畢業,我查了台股的歷史資料,台灣在當時科技業的推動之下,在1997年以及後來的2000年台股兩度站上萬點大關,那時候「科技新貴」這個詞開始流行「新貴」這個詞可不是開玩笑的,我周圍幾位四五年級不過專科學歷的親戚,因為早年進入科技公司上班,當時身價已達千萬以上但後來我們六年級這輩,於2000年退伍之後進入產業,回報卻大不如前。如果有跟我同年紀也在科技產業工作的朋友應該知道,比我們早個四五年進公司的同事,和我們這些六年級生中間,在財富上有個極大的斷層記得有次去竹科一家公司輔導,一位也是六年級生的客戶告訴我,在公司看員工編號就可以判斷出身價,五年級要比我們至少也多一個零
六年級前段已經如此,六年後段和七年級生更是慘烈。所謂的科技新貴,到了我們這一輩總是和「爆肝」、「無薪假」連結在一起麻煩的是,對我們這個世代的人來說,都投資了心力和金錢念研究所和出國留學,進入這些知名大企業仍是相對較好的選項,所以我們這群人就像入境隊伍的中段一樣,面對眼前的選擇感到「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對於新的機會,好比自行創業,卻又感到恐懼而躊躇不前反觀現在不少仍在求學階段的八年級生(90後),他們的價值觀和教育和我們已有很大的不同,這條「進研究所然後當科技新貴」的「黃金之路」在他們眼中早已生鏽貶值,越來越多的八年級小朋友就像原本排在隊伍末端人,隨時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一有機會立刻向前,因為沒有包袱,他們反而比六七年級生更具創業精神,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六七年級生就特別「倒楣」?我們難道沒有努力,不夠聰明?為什麼就不能像四五年級一樣享受台灣經濟爆發的成果?難道我們真的生不逢時?對於這樣的疑問,我其實沒有答案,但是從「局」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一切和命運關係不大,卻和「風險承擔」有著明顯的對價關係,我個人認為,我們這一代,和我們的前輩甚至後輩相比,最大的差距在於我們所承擔的人生風險是最低的!假如人生是個賭場,所有人都有一萬塊賭資,其他世代的人玩的是21點,是輪盤(雖然未必是自願),但我們玩的卻是「吃角子老虎」,這是一台由前人設計好,不需技巧,不會讓你瞬間大輸,但也幾乎不會贏得大獎的遊戲機台
1848年加州的淘金熱潮其實就是這類事情的縮影。騎著馬的探險家到了鳥不生蛋的的加州探勘發現了黃金,這群人承擔了最高的風險,但相對也能賺上一筆財富,等後來消息傳開之後,從全世界湧入超過30萬的淘金者,這時候旅館也蓋好了,城鎮也形成了,鐵路也出現了,隨後帶著精良裝備搭著火車來到加州的人,可以想見多數是空手而回的台灣的科技業也是一樣,那些二三年級生,也就是現在60-80歲人,想想他們在40多年前便決定就讀大學,甚至還出國念研究所,這在當時是個多大的投資與冒險?更別說投身當時根本沒人聽過的晶圓產業而四五年級生也就是現在40多至60的人,他們當時最低風險的選擇應該是當公教人員,而不是投身當時尚未成氣候的科技產業至於我們六七年級,想想既幸運也是不幸,前人把市集經營起來了,軌道也都鋪設完畢,聽說前面有金山銀山,所以沒多想便跳上了車,但真到了目的地卻發現寶藏早已搬運一空
這就是我對當今六七年級生困境的看法,簡單一句話,就際遇來看似乎不公平,但如果以「風險承擔」來看,卻又公平的不得了「期望報酬與承擔風險成正比」,是投資學的金科玉律,看來人生也是如此,至少在職場這部分!
如果你認同我對這個「局」的分析,相信你對於解決方法已經有種呼之欲出的感覺了那麼下一篇我們就來談談六七年級生在職場的對應策略。

<轉錄> 沒過五十歲的你,盡早發展「自己的品牌」是很重要的

From : 沒過五十歲的你,盡早發展「自己的品牌」是很重要的

在一個「自己才是品牌」又將重現的時代,你花多少力氣準備了? 
----
之前我們曾經請網友票選出最想聽的生活講座議題 貼出之前,我們本以為創業應該是個熱門議題,結果票選出爐後,跟【創業】有關的主題,居然出乎意料地低分 我們就很好奇原因何在? 分析後發現,那主題談的是創業「後」該知道的事情,可是就現實而言,很多人雖然都討厭自己的工作,也有想要為自己做些事情可是往往【只是停留在想想而已】,會繼續深度規劃的人終究還是少數,所以創業後的知識,自然不這麼受到大家青睞
因為大家都對創業沒興趣,所以我就寫這篇文章,來煽惑大家離職去創業嗎? 那當然不是! 一來並非人人都已經做好獨立的準備 二來創業要承擔的風險相對較高,若有妻有子有貸款的,就算心有餘實質卻無法馬上承擔這樣的風險波動。
但雖然未必人人都需要立刻創業,慢慢的發展出「自己的品牌」,卻是大家該開始思考的一件事 尤其你還在50歲以下,甚至是35歲以下的讀者,更不能期待會有長期安穩直到退休的環境了。
很巧的是,我在寫這篇時,Bryan貼出了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二):迎接工匠與行腳商人的時代 那篇 其中提到了行腳商人以及工匠。 我也覺得在接下來的將來,有能力把一件事情獨立完成的人才,才會是接下來最有競爭力的一群人 這可能是麵包師、可能是廚師可能是專精於修理某個機器,可能是了解某個市場的行銷企劃、可能是可以處理通路的人、或是具備使用某些特殊設備的人等。 可是你必須讓人認識你的這份能力,而且讓他人有興趣把工作包給你做
別說未來了,就現在而言,已經很多大公司的工作是逐漸外包出去的,而這趨勢必然會越演越烈 外包,有可能是包給另一間公司,但也很多是外包給有技能的「自雇者」 這些自雇者他們本身是可以獨當一面的技術人員、是個人顧問、或是一些具備特別能力的人(具備整合能力者)。 也就是Bryan提到的工匠或是行腳商人
我們自己這幾年就已經跟很多這樣的自雇者合作過,也發現周圍冒出越來越多這樣的人 畢竟對很多年輕人而言,他們覺得與其進大公司領22K,自己當個SOHO族還可以接觸更多人服務更多公司、自由度也高些、且賺的收入有可能還更好。 所以在薪資福利持續低落的狀況下,似乎很多年輕人也就沒有非選擇要進大公司了 此外,若成為一個自己能獨立運作的品牌,其實也是【降低自己人生的長期風險】。 因為你一樣還是幫各公司做著你擅長的事情,可是萬一A公司有問題或是不再需要這業務時,你手邊還有B公司C公司、D公司…
有人會說,那我幹嘛不先在A公司好好當個雇員 等到A公司有問題時,我再去找別的類似工作,或是屆時再來變成獨立工匠呢?
這是沒錯,可是要這樣做,你就要很有危機意識也要很用心鞭策自己努力的經營自己。 畢竟要當獨立工匠,並不是懂一種技術就夠了,除了你本身的技能外,可能還需要懂行銷、懂經營、懂通路懂銷售、懂得整合你自己專業的上游以及下游的人員。 更重要的是,無論你是上班族、是學生是專業人士、是自雇者,你都要想想怎麼「擦亮你自己這品牌」- 讓別人碰到某個問題,就會想到你
畢竟別人為何需要雇用你(或你的團隊)? 通常都是因為【你有解決特定問題的能力你有辦法把某個交付物從頭包到尾、你是那個領域的少數專家、或是找你的總成本最低】 所以上下游整合的能力,管理知識與技能、甚至結合其他工匠的專案統籌技能,會是很重要的修練。
但現在公司組織的分工太細,身在其中很多人不會意識到一件工作的完成,其實需要整合多少其他的知識以及技能 我並不是說這些修練一定要出來獨立才能學習。 但在大公司窩著時,你必須很有意識的學習其他幾方面的技能,並努力打響別人對你的認識,那才有機會養成。 這樣將來有一天萬一大船翻了,你才會有自己的逃生艇
可是遺憾的是,很多人只是毫無意識的上班下班,每天只被動處理老闆交代的事情在茶水間聊天打屁上FB貼文按讚、等著下午吃雞排喝珍奶、六點不到就在想下班後要去哪裡玩。 十年如一日的度過了,那恐怕就是把自己暴露在高風險中了喔! 這樣你就越來越沒有拋棄公司的本錢,也越來越不敢離開公司的庇護屆時萬一哪一天公司不保,公司打算要外移,或是公司不需要你這樣的技能時,是否真能這麼順利找到另一個類似的職缺? 屆時是否有機會順利變成另一個自雇者? 這其實是不無疑問的…
在很多場合都有人會問我當年為何會想自己創業 其實老實說,我並不是因為甚麼夢想或理念做為起點的,若真說有甚麼理由,反而恐怕還是因為「恐懼感」
當年看羅勃特‧清崎那本「窮爸爸富爸爸」時,對窮爸爸選舉失敗後那段人生的描述,讓我太印象深刻了 他說窮爸爸當年是夏威夷的公務員,競選失敗後回不去原本的工作了 這時候他開始動念頭想自行創業,甚至以為那是很簡單的事情。 但等拿出畢生的積蓄加入了冰淇淋連鎖店,才發現經營問題是千頭萬緒,自己從來沒學過相關的技能 在缺乏經營知識、沒有相關經驗又不願找人協助的狀況下,最後生意慘淡,弄得血本無歸,整個人生就此卡住了。
創業搞到血本無歸絕對是有可能發生 我覺得越年輕碰到越有機會Recover回來,若老了才發生,就真可能【一次發生就此成了定局】。 所以我自己才會在很早的時候,就覺得應該盡早出來【試試看】 與其待在一個穩定的環境看書學習,不如直接在實際的市場中學習創業需要的各方面技能 (也果然很快就發現,只懂本業的知識是根本不夠,還有多其他的知識急需養成) 也算是運氣好,雖然一路跌跌撞撞,但邊走邊學下也勉強走到現在了
當然,大家不用激進的馬上出來成為獨立工匠或是行腳商人,畢竟大環境的崩壞也不會在這一兩年間就發生 但我是真心覺得所有20歲及30歲的讀者真該提早開始思考,下一步該如何經營【自己這個品牌】 畢竟接下來你還有最少30年的時間要工作賺取收入,但顯然台灣已經不可能是一個「好好讀書,找個穩定的大公司,然後安穩做到退休」的時代了 沒有穩定的大公司後,你就得靠自己這個品牌才能找到工作被人記得,甚至以此立足。 就算現在飯碗還很安穩的朋友,先稍微【自我能力盤點一下,並考慮將來該累積哪些能力】應該也不是壞事 甚至也可以想想要不要正職以外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事業。 比方是先趁下班或是放假時,培養一種能被大家認可而且佩服的技能,或創造一些兼職的機會 等一天若能讓別人是因為找你而不是找你的公司,是因為需要你而不是需要你的公司;大家爭先外包工作給你,是因為你(或你能整合來的團隊)能獨立解決某個問題,那你也就是實質名歸的工匠或是賣貨郎啦!


相關閱讀:

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一):談困境背後的原因


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一):迎接工匠與行腳商人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