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轉錄] 想查詢勞保年資、投保資料、勞退金…等資訊,有哪些方式呢

From : http://imlabor.pixnet.net/blog/post/40258105

想查查自己的勞保薪資、年資以及退休金總共累積了多少,卻苦無門路、不知道該問誰嗎?今日就來教教大家七種簡單的方法,靠自己就能輕鬆查詢勞保及勞退資料喔~
部落格-0207-1.png
對了,在介紹各項查詢方式之前,小葵要提醒大家:勞保及勞退資料僅提供給「本人」或「自己所屬投保單位」(投保單位僅可查詢員工任職期間的投保資料)查詢而已!因此不必擔心資料會外漏出去,投保資料可是有「個人資料保護法」及「政府資訊公開法」在保護的唷!
首先,小葵就先來說明有哪七種查詢方式,以及每個查詢方式可以查到哪些資料,大家可以看看哪一種最適合自己唷~
部落格-0207-2.png
接下來,小葵就來一一說明囉~~~
----------------------------------------------------------------------------------------------------------------
●推薦給有自然人憑證的電腦族使用
部落格-0207-3.png
※直接連結至「勞保局e化服務系統」https://edesk.bli.gov.tw/na/
----------------------------------------------------------------------------------------------------------------
●推薦給有智慧型手機或平板、想要即時就能查詢的人使用
(註:第一次使用APP註冊時,需搭配自然人憑證使用喔)
部落格-0207-4.png
※下載勞保局行動服務APP→https://edesk.bli.gov.tw/qa/main7.htm
---------------------------------------------------------------------------------------------------------------- 
●推薦給沒有辦自然人憑證的人使用●
部落格-0207-5.png
※詳閱「勞動保障卡」說明http://goo.gl/MupIMM
部落格-0207-6.png
※詳閱「郵政金融卡」查詢服務說明http://goo.gl/GRpXBC
----------------------------------------------------------------------------------------------------------------
●推薦給沒有智慧型手機的人使用●
部落格-0207-7.png
----------------------------------------------------------------------------------------------------------------
●推薦給想當面確認的人使用●
部落格-0207-8.png
----------------------------------------------------------------------------------------------------------------
●推薦給不想請假跑一趟勞保局辦事處的人使用●
部落格-0207-9.png
----------------------------------------------------------------------------------------------------------------
最後,相信有許多人對於要申請「自然人憑證」和「勞動保障卡」的部分比較陌生,小葵彙整了以下表格,有需要申請的人也歡迎多多利用喔~
部落格-0207-10.png
※查詢自然人憑證申辦地點http://moica.nat.gov.tw/html/index.htm
※申辦前,可先下載並填寫自然人憑證申請資料表,以加速臨櫃辦理時間
※若使用自然人憑證登入系統時,不小心輸入錯誤憑證密碼而導致鎖卡→請連線到「內政部憑證管理中心」網站進行鎖卡解碼作業
部落格-0207-11.png

[延伸閱讀]


湯明哲:石油價格下跌一半到50美元的原因

2015-03-25 文茜的異想世界:訪問湯明哲討論油價下跌一半的原因

石油價格下跌一半到50美元的原因:
1.OPEC為了威嚇想要開發頁岩油廠商,讓新進的廠商不敢進入。
2.為了消滅美國的頁岩油產業


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轉錄] 李開復談留學帶給我的10個禮物


From :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20374/


我11歲時就去美國接受教育,美式教育在我的成長經驗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腳色。如果我沒有留學,也許不會得到那麼多,不會成就現在的我,這邊整理了10件禮物跟大家分享。
當還沒有小留學生這個詞的時候我就去留學,我在1972年首先踏入了美國的土地。很多人問我什麼時候去留學,我就說1972年,他們說啊,你看起來有那麼老嗎?實際上我是11歲的時候就去了。當然,也有很多人問我,如果你不去美國,還會得到一樣的成功嗎?美國在你的成長歷程中,留學的經歷對你有什麼樣的幫助、有什麼感觸?
我當時是去美國的田納西州,在一個天主教學校讀初中。整個城市沒有幾個華人,整個學校只有我一個華人,很多人在那個時候甚至沒有在真正的生活裡看過東方人面孔,但是他們對我伸出雙手歡迎,我得到的第一件最重要的禮物就是自信
因為我發現,美國的教育方式和臺灣有著巨大的差異,我從小在臺灣長大,老師總是用懲罰的方式告訴我們這個做得不好,要怎麼懲罰,如果這個達不到誰又對你失望,總是用威脅、懲罰、失望等等的方式來希望我們能做得更好。
我第一次看到美國這樣一個環境,它完全沒有這種負面的方式,而是用正面的教育,讓我能夠建立自己的自信。美國的教育認為每一個人都有他特別強的地方,所以它的教育方式就是在你的強項發揮得好的時候,給你足夠的鼓勵,讓你能得到一種自信。這不僅是對這一件事情的自信,而是對自己的自信,對未來的自信。
而我的自信來自於其實是件蠻可笑的事情,我記得有一次老師出了很多題目,在黑板上寫了1/7,說你們誰能夠換算出來?題目剛寫完我就舉手了,他說李開復這是什麼,雖然我當時的英文不是很好,我還是很快地回答了:「0.142857」,他說哎呀,數學天才。
其實在臺灣的大家都知道,這是課堂上死背的東西,我可不是什麼數學天才。但當時他一誇,我就想也許我真的是數學天才,從此我就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代表學校參加考試、參加全州類似於奧林匹克數學這種比賽,我都非常踴躍地參加,認為我一定是一個數學天才。
當然後來我發現,其實我不是數學天才,當我進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時候,我覺得我是田納西州的州立冠軍,一定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學天才,他們就把我分到天才班,拿到一個最後一名。
很有趣的是老師當時說:「開復,你是最後一名」,我說:「完蛋了,最後一名怎麼辦?」,但他給了我一個A-,我說:「啊!?最後一名還有A-。」,他說:「數學雖然是最後一名,但還是很厲害,一定要給一個A-」。我終於發現我不是天才,但是老師給了我自信,讓我覺得自己有能力,就會努力地工作,就會做得很好,這是我的自信,是第一件得到的禮物。
第二件得到的禮物是信任,當時強項數學是給我自信,弱的科目像是化學、歷史我根本沒有學過、沒有讀完,勉強去考,但是發現很多生詞不認識怎麼辦。當時我很清楚地記得我的歷史老師跟我說:「開復,我知道你做不完今天的考題,你拿回家做,你可以用字典,你可以花所有你需要的時間,3到5個小時都沒關係,但是我相信你不會翻開教科書。」
當時,我是一個11、12歲的小孩,老師明知道你的書籍在旁邊,還說讓你慢慢做,也相信我不會翻開我的教科書,其實這是對我的一種誠信和對別人的信任,所以一定要珍惜別人對你的信任,這對當時的我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個我得到的禮物就是老師無私的的教育
我這裡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我剛開始去讀初一的時候,上課我根本一個字都聽不懂,但當時我們的校長發現了這個情況以後,他就說每天中午你把午餐拿到我辦公室來,我們一邊吃午餐,一邊從小學一年級的英文課本教你。我記得當時打開第一頁,從簡單的字一個一個教我,一個學校的校長每天願意花中午的時間無私的幫我上課。
我還記得第二件事,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數學天才,差不多在十年級的時候把高中所有的課程都念完了。當時高中的老師跟我說,你接著應該讀大學的課程,我說可是開車要30分鐘,我現在還不能開車,老師說:「沒關係,我教這個課,每天我到你家接你。」這個老師每次上課,每個星期三次,就來我家接我,讓我在11、12年級時就能夠修到兩門大學的數學微積分。所以,老師的態度也讓我非常非常的感動。
第四件我在高中學到的事情是「實踐」。今天很多教育都是去背書本上的東西,背死書,但我非常相信那句話,看過的你會忘記,聽過的你會記得,但是做過的你才真正理解。
所以,當時讓我很有感觸的是每一堂課都有那麼多實踐的項目,不會只教你一個指數是怎麼回事,會教你為什麼要學指數。像是如果你賺100元,每年10%的利率,10年之後你不只會有200元,會有更多錢,因為利息會升,這是指數的概念。如果你想以後真的有超過200元,你就會努力地學這個題目。
另一項實踐是我在高中參加了一個創業活動,當時老師說你們一群人創一個公司,要選誰是領導者,決定做什麼產品,大家一起來合作把產品推銷出去,並讓家長出錢資助我們當股東。當然資助不是白拿的,到一年做完項目以後,要算上每一個股東應還他多少錢,要算股息等等,真的像一個公司來營運;而且我們做的項目當時也很有意思,這間接也代表了美國學校的一種開放和包容。
這個項目的起源是因為當時學校把午餐時間從1個小時縮短到40分鐘,學生們就覺得這很不好要抗議,怎麼抗議呢?我們在這個創業活動中就做了一件T-shirt,T-shirt上畫了一個臘腸狗,畫得很長,這是並不太激進的抗議,但所有學生都非常想買這件T-shirt。
後來我們印了很多很多件T-shirt,當年我們也成為了全州業績最好的一個公司,而學校其實也非常包容我們這種做法,並沒有打壓我們,允許我們把自己的聲音發出來,雖然最後午餐的時間還是沒有增加。
高中畢業之後我申請了很多大學,我的SAT考得不是很好,數學雖然考了800分,但是我的英文還沒考到600分。所以,雖然我心中想進哈佛,但是分數還是不夠,在當時能夠進哥倫比亞大學已經算很不錯了。進了哥倫比亞之後,我在那邊也學到很多事情,如果要我說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認為應該是興趣,這是第五件我得到的美國留學禮物。
我剛進哥大的時候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我選了數學和法律的雙主修。這是很奇怪的兩個主修,數學我覺得我是天才,法律我覺得看電視上那些律師都很酷,尤其當時美國有一個節目叫做《輪椅神探》,我就覺得律師就是我的偶像。但老實說,我其實就跟今天的中學生一樣迷惘,並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職業興趣是什麼,只是隨機選了兩個。
讀了一年多以後才發現,其實我數學又不是天才,而且我覺得不是天才的人讀數學沒什麼意思。當時我跟一班天才班的同學一起上課,一共有7個人,我是第7名,前6個人每天都告訴我數學多美,我就想不出哪裡美,就做一些題目而已,覺得自己不適合數學。
至於法律課程每次上課都讓我想睡覺,看來也太不適合學法律;幸好當時學校是允許換主修的,而且學校鼓勵我們自己選修課程,所以當時我很幸運的選修了電腦,我覺得這個才是我真正有興趣的事情。

學校有制度讓我能夠改變我的主修,我真的非常感謝;還記得我女兒去哥倫比亞讀書時,她跟我說:「爸爸,有一個好消息,我居然大三才要選主修!」,我說是啊,30年前我去讀就是這樣。
我女兒說她從來沒想到有這種機會,因為她真的還沒想好要學時裝設計還是經濟,或者東亞文學,我就告訴她說妳就念兩年,兩年之後再決定。其實我真的非常感謝有這樣的學校,有這樣寬容的環境,讓我在大三的時候能夠做出選擇,追隨我真正的興趣。
後來我在哥倫比亞念了四年,就到另一個學校去讀電腦博士。在這間學校我也得到了更多,比較接近臺灣留學生的體驗,當然那個時候我的英文已經好多了,但我還體驗了很多震撼,讓我對教育和留學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第六個我得到的禮物是平等,也就是老師跟同學之間是平等的。我當助教時有一個機會給學生講課,當時我覺得自己講的很好,因為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讓學生學到很難的電腦技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好的工程師也是個不錯的研究員,因此我肯定是很好的老師。
但不幸的是學生繳回來的教學評語讓我非常震驚,他們不但給我最低分數甚至還給我取了很多綽號,他們說開復的課叫做「開復劇場」,他一個人在上面演戲,我們全部都在下面睡覺。他們說開復來上課連眼神的接觸都沒有,每天眼睛只盯著黑板,也不看著我們,我們打瞌睡也不知道,「他教的最差,沒有見過這麼差的老師」。
我知道在很多學校都有這種學生為老師評分的制度,但往往是有侷限性的,而且學生可能不敢認真評分。所以我覺得美國這樣的環境真的很好,當時學生給了我一個當頭棒喝,讓我更努力去學習怎麼做一個更好的老師。
第七個禮物是我學到研究的真諦。身為一個科學家,念博士,真正的核心是什麼?我的博士導師曾經跟我對談了30分鐘,這30分鐘裡讓我得到了兩件珍貴的禮物。當時我問他,我來這邊念博士,你對我的期望是什麼?他說:「對每一個來這裡念博士的學生,我的期望是你要成為你論文領域中的世界第一人」,我問他說你在開玩笑嗎?我一個學生怎麼能夠成為世界第一人。
他說:「我不是讓你成為電腦領域的第一人,但如果你論文寫的是關於連續性語音辨識,全世界應該不會有人比你好,如果有的話就代表你達不到我的期望。」他接著說,他認為每一個博士生都應該有這樣的抱負,要不然就不該來讀博士。教授的這一席話對我有重大的影響,因為我後來其實做了一些專案,覺得湊合一下應該就可以畢業了,但我後來總是想起教授的這一番話,要做到在一個狹窄領域中的第一人才能停止。
第八個禮物也來自跟同一位教授的對話,他讓我學到教育的真諦。那時我跟他說我會盡力做到一個領域的世界第一人,但我問他,我從卡內基美隆大學畢業後,我帶走就應該是世界第一的論文,我要在這個論文上發揚光大,找一個工作把這個領域做得更好,是吧?他說不對,我認為你在讀博士的過程中,你帶走的東西是「做研究的精神」,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教授說:「我們要教會你如何獨立去解決一個尚未被解決的問題,如果你學到這一點,那麼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我認為你畢業之後,很可能不會繼續做語音辨識,甚至不一定會做電腦科學,但如果你以後在面臨一個尚未被解決的問題時能夠獨立思考、分析、理解不同的觀點,去解決這個問題,那麼這個博士學位就是你可以終身擁有、終身使用的資產,而不僅是在你的專長領域。」
我後來讀了更多關於教育的書之後,我發現有句話跟他這句話是非常相似的,「教育的真諦就是當你忘記一切所學到的東西之後,所剩下的就是教育」。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夠背誦全世界每一個國家的省會在什麼地方,有多少人會背微積分公式,但是獨立學習才是教育的真諦,而不是你背了多少東西。
第九個禮物是我的論文導師,是一位得過圖靈獎的世界級導師。當時我決定跟他做語音辨識,他給我一個題目,我跟他做了一年左右之後發現他給我的題目很好,但是他給我關於解決問題的建議是行不通的。也因為從小在美國這個環境長大,讓我有足夠勇氣去挑戰我的老師。
當然我不是直接挑戰他,我是跟他分析,我告訴他我喜歡你的題目,但是我不喜歡你的方法,我想試試看不同的方法。我鼓起勇氣跟他說,語音辨識我想做,但是專家系統方法讀不下去,我想用統計的方法做語音辨識的題目。當他分析了我為什麼想用這樣的方法之後,他說:「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
我記得法國的哲學家曾說過,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用生命來捍衛你說這句話的權利。我認為這是很了不起的一句話,但是我導師的「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更了不起。
我認為在科學的領域裡人人都是平等的,你有權利有你的想法,我有權利有我的想法,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法、熱情去解決自己的問題,沒有人有權告訴他人一個尚未被解決的問題一定要用什麼方法來解答。後來也有記者問我的導師,當時李開復挑戰你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他的回答也很簡單,他說在科學的領域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我從他這句話裡面所學到的遠不只有人人是平等的,我學到的是很多人認為他這句話可能只是一種胸懷,是一種接受別人的思維,但其實不是。我在他的指導下畢業以來的20多年後,我回顧,其實我從他身上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這句話,而這句話不僅是一種雅量,而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態度,是一種做科學的態度,是一種做工程的態度。而這不只是種雅量,更是一種很珍貴的領導力。
如果你希望在一個像是Google的公司任職,對於最聰明的員工你就要讓他們有充足的空間,支持他們用他們的方法做事情。如果你什麼事都要很獨裁的頤指氣使,這些聰明人就沒有辦法發揮他們真正的潛力。所以,一個真正的研究院也好,科學部門也好,產品部門也好,如果你真的想要讓一批優秀的天才能夠發揮他們的潛力,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支持他們
第十件我學的事情跟上述也有關,第十個禮物我認為是看事情的角度。每一件事情我們都不應該只用一個角度來看待,而是要用很多角度來看問題。當時我的老師也跟我說的非常清楚,大家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權利有自己意見。
但東方教育很常碰到的巨大瓶頸是認為每件事非黑即白,一個人要嘛是好人,要嘛是壞人;一個科學的問題要嘛是這樣解答,不然就是那樣解答,這樣的作法並沒有想到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方法來看待。
好比我常舉的一個例子,在很多高科技公司面試時都會遇到一些很奇怪的問題,像是下水道的蓋子為什麼是圓的?但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讓你答對就可以進來,答錯就不能進來。這個問題的目的是看你的頭腦是不是被侷限在一個框框裡。如果你的回答是有道理的,比如圓的比較好在地上滾,圓的不容易掉下來砸到別人的頭,或者圓是最小的面積、比較省錢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答案。
而那些答不出來,甚至暗自思量怎麼自己高中時沒有背過這個題目的人,都很不幸的沒有受過開放式的教育來啟發、來釋放他的思維。所以,在21世紀裡,能夠接受各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能夠理解任何問題,可以用不同角度來看待問題,而非以一個標準答案來定案,這不只是一個科學家的胸懷,更是一個所有21世紀的人們所需要學習的態度。
上述十個是我認為在留學過程中得到最大的禮物。最後補充一下,並不是說今天不到美國就不能得到這些東西,也不是到了美國一定就能得到這些東西,因為如今東方的教育也在成長,美國各個學校的教育方式也參差不齊。
我很幸運的從天主教的初中到高中,到哥倫比亞大學,再到卡內基美隆大學,念了這麼多的一流的學府,碰到這麼多一流的教師,我今天回頭想了一下,如果真的問我如果沒有留學,如果一直留在臺灣或中國,我有沒有可能得到這麼多禮物,成為如今的我?我想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周曉璇:電機博士媽媽對小六學生演講「讀書方法」

From :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642


【前言】
小朋友的老師屢次邀請我到班上講讀書方法,為了讓孩子多享受快樂的童年,拖到小六沒辦法再拖了才去。
首先問小朋友 : 
「你是誰?從哪來?要往哪去?」 
「20年後,你想在哪裡?過什麼樣的生活?」 
「你有過什麼興趣?小時候喜歡的糖果口味或玩具現在還喜歡嗎?興趣是天生不變,還是可能隨著時間轉變?是無法自制,還是可以培養的?」
「歐洲、美國為何小朋友都可以快樂學習?新加坡、大陸、南韓、印度、以色列,為何都是壓力很大的升學主義?」
「台灣的優勢是什麼?」
然後…下課!
老師急急趨前:「媽媽您等一下,讀書方法呢?」
「先想清楚自己為何而戰,再規劃戰略,至於戰術就更後面了。先讓孩子想一想,下次再說。」
【正文】
歐美的「人本」與亞洲的「競爭」,教育方式為何如此不同?答案在於「生態承載力」,或「資源」充不充裕。
如果你有大片的土地、肥沃的土壤、充沛的水源,只要將各種種子灑下去,然後鼓勵每一顆種子,任由你的天性自由快樂地生長吧! 有本事就長成神木吧!
但如果你只有有限的土地與資源,只能規劃一格一格的育苗區,限制種苗的生長形態。因為枝葉太寬會遮擋別人的陽光;根部擴散會踩到別人的地盤。稍大再分類,篩選有潛力的種苗,移植到大盆區。
過去台灣培育出來的種苗又正又直,但沒有足夠的土壤讓每一棵植物都長成大樹,往往需要移植到歐美,才能長成神木。這也是為何有些在台灣數理一般般或中上的學生,轉學到美國,立即被視為天才。
倘若一個國家的生態承載力或天然資源足以養活所有人口還有餘,基本上只要教育人民學會基本生活自理,可以融入公民社會,行使權利義務例如投票、繳稅即可。
但生態承載力不足的國家,因天然資源不夠或人口過多,就必需要跟別國交易,賺取外匯及資源,以養活國內多餘的人口。關起門來你服務我,我服務你,是會餓死的。
但這些國家要拿什麼跟別國交易?人家為什麼肯跟你換?
通常是靠體力與腦力,去接收富國養尊處優的人民不願意從事的工作,高污染產業,辛苦、危險、骯髒的勞務,如代工;或需要特殊教育訓練、高度技術、腦力密集的工作,如 IC 或軟體設計。
過去台灣處境還不錯,要作牛不怕沒有犛拉。後來中國及印度開放崛起,釋出大量勞力、腦力,造成原有就業市場供需失衡。先有大批勞工搶走世界各國的藍領飯碗,當他們開始接受高等教育,接著搶走白領飯碗,造成全球普遍的失業問題。
新加坡意識到了,所以很早就採取英文教育,往歐洲靠攏,從事財務金融,服務富裕人士。
台灣與中國同文同種,不但沒有差異化,或力求精進,反而執意推行過度理想主義、不明究理、東施效顰的「教改」。唸數學不背九九乘法表,每次乘法要用加法重新「建構」一番,造成視野永遠限縮,無法升級;鼓勵每一顆種子隨性恣意發展,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防礙他人自由、橫行捷運都沒有關係。質疑所有規範,卻未提出有效替代方案,冒然解構,恢復叢林法則,弱肉強食,讓弱勢者更易受到傷害。政治上政黨互扯後腿,若分贓不均,即小題大做,鼓動群眾理盲濫情,撕裂族群,致使所有努力「向量合」等於零,國家社會陷入空轉,實力勢微,大多數人淪為均貧。
過去台灣因為大家都窮,讀書是學習「最省成本」的方法;聯考是鑑別力相對可信、制度相對公平、程序相對簡單的「必要之惡」。其他方式如做實驗、練才藝、到處參賽或旅行,哪一樣不需用到錢?就連做個麵包,都需採買各種食材器具,你要學會每一種麵包怎麼做,當然要有實作的基本功,但如果每一種食材組合都要買來實作,要耗費多少時間多少金錢?但如果學會看食譜,很多人失敗多次研發許久的最佳配方一頁書告訴你,這麼划算的事,為什麼不讀書?
讀書需要「記憶」及「思考」。台灣的作業多要你背誦,有標準答案,強調「記憶」; 但美國多是問答題,沒有標準答案,只要別太離譜就好,要你「思考」。記憶跟思考哪一個重要?答案是「都很重要」,因為沒有基本記憶,要拿什麼「材料」來思考?
「基本知識」與「常用資訊」,是一開始就需要記憶的東西。例如你每天都需簽自己的名字,難道姓名筆畫不需先死背,等要用時再每一筆畫重新思考「建構」一番?同理生活中常用到加減乘除,為何可以不背九九乘法表?其實基本知識只要建構一次,接受這個觀念後,就該背下來,當成腦袋資料庫的基本模組,使用上才能熟能生巧,並進行更高層思考。
但人類經過長期演化才得到的模糊運算、決策、與社交的能力,及自然遺忘避免腦袋塞爆的機制,往往是精確記憶的障礙。每次考前一天才讀書,只是得到臨時記憶,離長期記憶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像在沙灘上踩個腳印,潮水一沖就沒了,即使第二天考一百分,也會很快忘記,說自己考得好表示學得好,只是自欺欺人。長期記憶需要專注反覆背訟及練習,就是過度學習,以求重要的東西得以刻烙在腦袋裡,經歷遺忘的機制後,還能留有痕跡。
台灣教育錯在要求死背許多不必要的材料及將來不會用到的東西。現在許多資訊在Google 上都可以查到,再次強調,其實要背只要背「基本知識」與「常用資訊」即可。
台灣教育的缺點還有學校每天有太多考試,其實可以大幅精簡。但學生不要排斥考試,仍然可以抱持正面的態度看待這不得不的壓力。
就如耳聾的人為什麼不容易學會說話?因為他聽不到自己的聲音,不知道自己發音對不對,無法修正。
考試的功能只是讓你聽見自己學習效果的聲音而已。它可以讓你知道哪裡學會了,哪裡不夠,學習方法有沒有效。它是幫助妳的工具,不是敵人。
而且適當的壓力會帶來效果的提升,考前讀書效果超好超快的。人都有惰性,如果自己安排讀書進度,不見得能有效執行,不如聽從老師的安排準備小考大考。有老師幫忙,等於免費請到一位「學習管理員」或「秘書」幫你排程,多划算啊!可能的話,提前在老師安排的第一次小考前,自己先預先多唸一次,考前會更從容,而且不用害怕任何突發狀況。
另外,還要學好語文。以台灣小朋友每天都浸泡在繁體中文的環境裡,到大陸、日本、韓國都可以被稱為漢學大師呢!但除了中文還要學好英文,因為台灣的市場只佔世界人口的幾百分之一,透過英文你可以巨幅放大你的影響力。為何明明華人人口較多,但世界共用的語文是英文而非中文呢?除了國力與歷史因素,實務上來說,因為英文只是拼音,相對易學;不像中文除了發音還要多記一組圖形。且英文較有利於科學、工程、電腦、及數學,表達時間的先後及邏輯較精確。學會英文及中文,就像擁有一對翅膀,可以帶你飛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不怕土地太過窄小或貧瘠。
心理學家馬斯洛人類曾提出人類五層需求:
(1)生理上的需要
(2)安全上的需要
(3)感情上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
人生任何階段遇到困難,選擇適當的書都可以幫助你。透過讀書,等於作者在跟你對話,幫你解惑。但在這些需求都在講「自己」,在這之外,還有「自我超越」,不只為自己,而是「為他人、為世界」提供貢獻。
每一個人都是小小的蠟燭,等你的實力充實了,就飛到需要你的地方,儘情發光發熱吧!
【後記】
演講後此班學生成績上演噴出行情,平均大幅超越別班。
(作者為台大電機博士,15歲自台灣中部北上,考上北一女當小外地生,開始獨立生活。18歲莫名其妙自北一女全校第一名畢業,應屆聯考成績可上台大醫學系私費組,卻力排眾議選填台大電機,一路直攻研究所。曾任職台積電與聯發科技,打過世界級的硬仗,經歷許多過癮有趣的故事。35歲依生涯規劃第一階段退休、回歸家庭、環遊世界!本想隱身亂世、怡然自得、優雅生活,近來卻為自己的孩子面臨紛亂的12年國教,及台灣已落後20年仍紛擾停滯傷透腦筋。)


2015年3月6日 星期五

你有幾年工作經驗?能累積的才是「真資歷」,否則只是「年資」!

From :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0436


不少公司的人資,對於一般的職位是這樣核薪的:
首先以學歷為基礎,學歷愈高則起薪愈高,但差距不至於太大,大多都在數千元上下;接著依據資歷的深淺開始往上加,資歷愈深的往上調的薪資也愈多,而這個差距可就大了,往往會差到數萬元之譜,由此可見資歷的重要性。

被認可的年資,才算資歷

但人資核薪時所認定的年資卻並不像資遣的算法,工作了多少年就一定會有多少個基數;也不像人壽保險,可以活得愈久領得愈多,而是根據面試時的認知來判定實際上能被認可的年資。也就是說只要是與這份工作無關的經驗就一律不予承認,而在相關的經驗中,也只承認有效的那幾年,其餘重複或毫無建樹的經歷則一概予以忽略。所以最後認定的資歷,很有可能會遠低於工作年數,而這其實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否則中年失業就不會這麼常見了。
某科技公司的會計離職,也不過就只是要招募一名會計,投來的履歷卻多得像是要成立一家事務所,其中不乏從事會計超過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資深人員。會計部門主管張經理要找的當然是要有經驗的人,這樣上手才快,才能免除訓練的麻煩。
張經理首先約了幾位資深的會計來面試,令人訝異的是每位面試的速度都很快,沒花多少時間面試就結束了,人資本以為這幾位面試完後就應該能找到合適的人選,但以張經理的這種面試速度來看,應該是不可能了,於是就問了張經理這幾位求職者的狀況。
「這幾位資深的會計都有一個共同點。」張經理半開玩笑的說著:「就是她們的工作都是數十年如一日……,呵呵!你可不要想錯了,這並不是在恭維她們這十多年來都一直維持著無怨無悔、辛勤付出的工作態度,而是指她們的工作內容十多年來都沒改變,每天都做一樣的事情,導致經驗無法累積,有些人甚至還做錯了十幾年而不自知。若以她們這樣的水準,我隨便找個兩、三年經驗的人,都不會輸她們,那麼我又為何要用這些薪資要求較高,卻不夠積極也不求進步、態度難以改變又沒有成長空間的資深人員呢?」

能累積的才是資歷,否則就只是經過未留下痕跡。

經驗的累積就像做重量訓練一樣,想要達到健身的效果,每次訓練的強度都要稍微超過負荷,讓肌肉受到輕微損傷,然後再適時補充營養與休息,肌肉才會成長茁壯。但若是訓練的重量不夠、強度不足,其結果就只是浪費時間,只會讓自己累而已,可是完全訓練不到肌肉的。
工作資歷不是年資,不會每多做一年就能多算一年,若是一直都做相同的事情,經驗一直重複,就等於是在原地打轉。事實上一旦到了學習曲線的頂點後,接下來就累積不了多少經驗了,而大多數門檻低、最基層的工作,其學習曲線經常不到一年就到達高峰,了不起也是兩年左右就差不多沒啥可學習的了,而接下來的工作就像強度不足的重量訓練,只是讓自己累,根本累積不了經驗
要能累積的才是資歷,有體驗的才算經驗,否則就跟遊山玩水、走馬看花一樣是船過水無痕,沒學到東西、沒得到教訓、沒心得感想、沒改善方法、沒有新創意,這樣怎能算是資歷。

不歷練、不嘗試就無法累積經驗

經驗不是用時間來計算,而是以事件來累積的。所以遇到沒碰過的事情,願意嘗試的人才有可能累積經驗,凡遇事退縮、不願接受新事物、不願面對挑戰的人,經驗都很難累積。
其實經驗的累積在某種程度內是可以壓縮、可以速成的,只要在短期內歷練夠多的事件就有機會可以達成,這點對社會新鮮人其實是很重要的,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切勿過於急躁,所謂貪多嚼不爛、欲速則不達,就像過度的重量訓練,只會讓自己受傷而已。
社會新鮮人最大的困擾就是沒有工作經驗,沒有經驗工作就難找,要快速累積經驗,就要選擇可以多所歷練的環境。許多新鮮人都把錢多、事少、離家近當做選擇工作的首要條件,其實,找一個能快速歷練的環境才是更為明智的選擇。只是這類公司的工作通常是壓力較大、難度較高、要求較嚴、挑戰較大,而不會是那種看報喝茶、輕鬆工作、容易上手、可以準時下班的工作。
可惜的是,有太多的社會新鮮人都太容易選擇門檻低、累積不了多少資歷的工作,更糟的是,在這種環境下做久了也逐漸失去了進取心、喪失了鬥志,每天上班就只是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在慣性中麻痺了自己,一旦遭遇環境變遷被迫更換工作時,才會突然發現自己毫無因應能力,或是當有一天終於覺得厭煩時,想要另謀高就,才發現競爭力遠不如人,只能獨自承擔虛擲光陰的後果。

有歷練,也未必能累積正確經驗

雖然有歷練就能累積經驗,只是所累積的經驗未必都是正確的。這其實還滿常發生,只是很多人都不自知。
當進入到不好的公司或是遇到能力差的主管,若自己沒有檢討能力,就很容易累積到錯誤的經驗,其實這也是許多大公司或好公司寧願自己培養人才,也不願用有經驗的人的原因之一。
也有許多人的工作態度是這樣的:因為過去一直這樣做,所以我也這樣做,認為過去做了這麼久就一定是對的,卻不知事情從一開始就是錯的,只是後續的每個人都只是因循苟且、不求甚解也不想了解。或是自己不知怎麼做,主管教你這樣做,你以為主管什麼都懂,講的都是對的,其實主管也不懂,教的也未必是對的。盲目的跟隨著前人錯誤的腳步,最終也只會習得一身錯誤的經驗。
如果沒人教你怎麼做,於是自己胡亂做,雖然最後也完成,卻是歪打給正著,雖然走錯了路卻也正好搭錯了車,起了個晚卻意外的趕了個早,誤把牛頭接到馬尾上,最後自以為是成功的理由,竟全然是一場誤會。
成功未必累積正確經驗,失敗也不一定就得到錯誤經驗,不管是成功或失敗,唯有認真深入檢討其因果關係才能累積到正確經驗,而一般人通常較能從失敗中學到教訓,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但成功者卻很容易誤判成功因素,常會以為是自己的神通廣大所造成,因此若未能正確解讀成功的原因,留意時空的因素,當下次複製成功經驗時,就很可能會意外落馬了。

如何才能累積經驗

要想累積經驗就必須要有願意接受挑戰、願意多花心思、願意多做工作的態度,凡是遇到沒做過、較難做、特殊狀況、甚或是不屬於自己工作範圍內的工作,只要有機會,就應把握努力去做,這樣就有機會多累積經驗,否則歷練的機會又會從何而來,好不容易老天給你歷練的機會,自己卻把它當成苦差事、當做吃虧的事情,把機會往外推,當然做再久也沒歷練。
其實自己也可以創造歷練的機會,只要自己願意多去花時間去了解工作細節、多費力氣去了解相關人員或單位的工作、願意多花點功夫去把工作做得更好,這些都是自己可以做的。
累積經驗若全靠一己之力,勢必事倍功半,若能夠得到好主管的帶領,就能加速經驗的累積,只是自己也仍是要能了解其中的道理,才能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真正的經驗。

愈高階的工作,愈難有機會歷練

就像上市櫃公司要找財務長,只會用有上市櫃公司財務長經驗的人,沒上市櫃公司經驗的人就幾乎不會被錄用,那這樣第一次的經驗要打哪來,那要怎樣才能累積到經驗呢?在此情況下,必須找一家上未上市櫃,打算要上市櫃,在此過程中跟著公司一起成長,就有機會累積到上市櫃的經驗。
同樣的道理,就像沒有主管經驗想去找主管的工作,很少有人敢用沒有主管經驗的人來擔任主管,所以一定要在原先的公司升到主管後,換工作時才有機會找到主管的工作。
所以想要累積經驗就必需要選對環境,而且自己還要勇於任事、肯接受挑戰,並全力以赴讓自己成長,要隨時充實知識,提升自己能力,事前規劃、事中記錄、事後檢討,有問題請教別人,時時注意細節,否則即使有機會,也難累積到經驗。
(本文出自於《凌帠的管理世界》,原文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