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轉錄) 林貞妤:30歲前就做60歲退休後想做的事

原文: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027


2014年,對許多1984年出生的七年級生而言,該是個特別而又有點感傷的一年,因為這一年,我們正式邁入人生的30歲。
30歲就像是個人生分水嶺,不可免俗地,人總是會在這年回顧過去做了甚麼,跟其他人相比,還沒達到的成就或事業是甚麼。30歲前,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艾米莉•勃朗特寫出了經典名著咆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華生與同事克瑞克一起發表DNA雙螺旋的研究巨作。這不禁讓我自問,過去的一萬多個日子,我到底做了些甚麼?!
● 找到自己,是第一個成就
跟偉人典範相比,雖然讓人沮喪,卻總能讓人看清現況:不是每個人都能在30歲達到改變世界的成就,但很重要的是我們至少必須問自己,是否已經找到了一份現在想做,未來二十年還想做,直到60歲退休後都還繼續想做的志業?
以自己為例,當年高中畢業時因為嚮往某間大學名氣,選填了該校護理系,結果念得死去活來,卻也因此在校園看到社團招生簡章,誤打誤撞參加了學校的野鳥社,從此與生態這個領域結下不解之緣。但是生態領域範圍這麼大,可以是學術研究、環境教育、生態藝術創作、像綠色和平組織一樣的街頭疾呼,再一次的,究竟我想作些甚麼?
身為頭腦簡單但行動力十足的牡羊座,理所當然是沒想太多就直接下海做了。既然要轉換跑道,那就紮實點,也要求自己具備基礎的學術背景吧!於是我出國唸完了生態碩士學位,回國後在社會上一邊做一邊學。我很晚熟,卻也幸運,總歸是在20歲初立定一輩子照顧地球的心願,也在出社會後慢慢摸出了自己最想做的就是生態旅遊與自然書寫。
不管這個社會再怎麼晚熟,不管我們的教育是否大學高中化,高中國中化, 30歲對絕大部分的年輕人而言,早已脫離學生時代,在現實職場環境中歷練了數年,實在沒甚麼理由繼續將一切過錯推到別人身上。找不到自己,是自己的問題,也是該繼續努力的課題。
「想站上世界頂尖一流,必須全然的「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看見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才能強化差異;若本質不夠強烈,只能靠著後天努力不斷地去琢磨,將那些微小的差異,放大到無人可忽視的地步。」──強者我同學的一段話,一位放棄資訊工程師轉當攝影師的30歲年輕人。
找到自己對的位置,是第一個成就
● 將最多精華歲月花在最感興趣的事物上,是第二個成就
我認識幾位醫師,放下了人人稱羨的頭銜與收入,投入生態保育的行列,長期在野外忍受蚊蟲日曬的追蹤動物,作起生物多樣性的前哨乒;有些則是回鄉種田,希望種出無毒的米,讓自己孩子與周遭人吃了都安心。
也有原本是工程師的兩兄弟,因為自身對旅遊與藝術的愛好,放棄都市生活,回到鄉下開藝文館民宿,希望給予背包客有個溫暖的落腳空間,也讓從事藝術的年輕朋友有個可以發揮的平台。
還有好多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為失親老人發聲、為安全家園反核、為公民社會拍紀錄片、為氣候正義在街頭大聲疾呼、為食安問題舉辦一場又一場的宣導演講。
退休這個詞對他們來說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就算退休後,他們還是在作一樣的事。
認識有夢想的人,會讓你生命感到很熱血,因為這些人的生活不是從退休後才開始。我與這些朋友雖然嘴裡嚷嚷著愈來愈老了!但還是活得更起勁,因為年歲的增長,雖然帶來外表的皺紋,但它是用充實的好日子換來的,我的30歲讓我的20歲羨慕不已,未來,我的40歲還要繼續讓我的30歲羨慕得要死。
選擇最喜歡的生活方式,然後紮紮實實地去過日子,就是第二個成就。因為人生往往很多責任,可能是來自家人的,來自長輩的,但其中,『最被我們低估的責任,莫過於快樂』-蘇格蘭小說家史蒂文生(Robert L. Stevenson )
● 讓自己夢想帶給世界良善的力量,是終極成就
一個人假如找到自己對的位置,並且窮盡一生花盡氣力去完成的這件事,就算再微小,我就不相信會船過水無痕,完完全全對這社會不起一絲漣漪作用。
印度領袖甘地(Mahatma Gandhi):「成為你在世上想見到的改變(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每個人都希望世界改變,但真正改變的起點卻是從自己做起,等自身成為憾動現況的那個中心點,才有辦法讓震盪的漣漪一圈圈向四周影響傳出去。我想每個世代都有責任將目前的社會照顧得比上一代更好,不管是像林肯推翻黑奴制度的壯舉,或是小至隨手關燈省能源,我們都該發揮自己的角色與長處讓這個社會逐漸轉變得更人性化。
不管30歲前我們錯過了甚麼,後悔了甚麼,要是老天眷顧的話,我們至少還有另外的30年來彌補,並加緊朝向自己的夢想邁進。
七年級生的我們,都正在社會上各角落努力圓滿自己的夢想,努力貢獻能量,給世界需要我們的時候。
(作者為弘光科技大學講師,公益旅行家,生態保育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